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母亲的恩情表达篇一
前两天我再次阅读了《》这篇文章,对我感受颇深。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母亲对孩子的关爱。这不禁让我想起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一次,孟郊要出远门了,在前一天晚上,母亲到了深夜还在油灯下一针一线的帮着孟郊缝补衣裳。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细又密的针脚,感受到母亲无私的爱,为人子女如何回报得了!伟大的母爱让孟效铭记在心,因此在50岁那年,他写出了《游子吟》这首著名的诗词。
是啊,妈妈对儿女的关爱总是温暖而又无私的。我也有一位伟大而又不平凡的妈妈,她总是给了我最无私的爱。我是一位非常爱跳舞的女孩,有一次在跳舞中一不小心把腿摔骨折了,需要住院治疗,而我爸爸平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照顾我,只有妈妈陪我在医院里度过了那段令人难忘的时光。南京的夏天是非常的炎热,加上我的腿又被打上厚厚的石膏,年幼的我整日整夜哭个不停。妈妈为了哄我,抱着我楼上楼下的走,手腕都被石膏磨出老茧了,体重整整减了10斤。正是亲爱的妈妈对我无私的关爱让我能坚强起来,能够忍受生理的疼痛,早日站起来。终于我又可以重新站起来,跳着我最喜欢的舞蹈,这时我心里对妈妈充满着爱和感激。
妈妈,谢谢你,是你给了我美好的生命;您用辛劳换来了我的茁壮成长。今年的母亲节,我默默地许了个愿——愿我最最亲爱的妈妈幸福安康,永远漂亮!
正如歌词里唱的一样:“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妈妈,我爱你!
我知道,只有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我才能回报妈妈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表达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具准备:
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认
3、“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 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6、指名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1、抄写今天教的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从第1、2句你读懂了什么?(板
教学过程
3、看图1:请小朋友看看图再读读书说说你又看懂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从点的油灯可以看出她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地缝着一线线地缝着,从母亲的神情也可以看出她在想:孩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3、看了图,我们对这段话的意思体会得更真切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这段内容就是写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谁来读读这句诗?
(2)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诗?
(3)齐声读读
5、比赛读第一节:指名读? 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读了第一、二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送儿?? 天天挂念? 早点回来)
教师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提示: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
4、看图2,谁能说说自己对第二自然段的体会?(看母子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分难舍!他们的深厚亲情太感人了)
5、这幅感人的情景就是就是诗中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 谁能有感情地读读
(2)??? 谁能说说“意恐”的意思?
6、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母亲送他时依依不舍的情景。齐读
教学过程
三、学习第三节
1、出示图3,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第三节
3、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这句话中把太阳比作什么?又把小草比作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能读出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
有感情地读这句诗
5、这首诗是孟郊什么时候写的?齐读第四节。
6、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7、读了这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恩? 迟? 言? 寸? 著”这些字可以用熟悉的字来记一记。
2、指导写字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这节课所教的字?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读课文
2、《游子吟》这首诗你也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比赛读。
二、指导背诵
1、看图背诵这首诗
2、同座位点背
3、指名读,齐背。
三、读《补充阅读》上的
母亲的恩情表达篇三
教学内容:
苏州教育出版社第四册书中课文的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进一步地理解和体会母亲的恩情。
二、精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母亲的恩情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小节,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教学反思:给学生自我感悟的空间,尊重学生的选择。
生: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这一句话感动了我。
师:为什么?
生: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我认为“忙着”一词体现出了母亲的恩情。
师:很好,哪位同学能用“忙着”说一句话?
学生造句略。
师:还有哪句话感动着你?为什么?
生: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这一句话感动了我。我看到了母亲缝衣时的认真。
师:你体会得很好,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这句话?读读好吗?
生:应该把一针针一线线读重。
反复读这个句子,在读中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孟郊的爱。
教学反思:应该抓住“一针针一线线”和“又细又密的针脚”联系起来,这样能帮助孩子们更进一步感受母亲深深的爱。
师:通过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小结:(这说明了妈妈的爱真真实实地体现在行动中)。
齐读课文第一小节,再次体会孟郊母亲的恩情。
师:还有哪些地方感动着你?
生: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师:好,划出湿润一次,谁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教学反思:发散思维,让学生站在孟郊的立场上体会母亲的恩情,在练说中让学生学会感受伟大的母爱。同时也为孩子们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
师: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孟郊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读得真棒)
师:你听出来了什么?
生:母亲的恩情很深;母亲的恩情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
生:母亲的恩情是用多少金钱都买不回来的.……
教学反思:给学生自由的表达空间,让学生自己真实地体会和感悟,此时的学生,对母亲的恩情已经体会得很到位了。
师:“针脚”你知道是什么吗?
把又细又密画出来,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了母亲为孟郊做了很多……
师:你来读读这一句话。大家一起跟着他读一下。
师:读句子:(1)“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2)“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师读句子让学生比较。
生:第一句更好。这样更强调了母亲的慈爱。
感叹号怎么表达出来?
师:齐读。你觉得这首诗跟课文内容有内在的联系吗?
生:有。“又细又密的针脚”――临行密密缝。
师:确实,这首诗就是课文内容的再现,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
生:妈妈领着我去吃麦当劳,她总是看着让我一个人吃,她却不舍得吃。
师:是啊!母亲的爱体现在看你的眼神中。
生:我去学乒乓球了,每天我学完归来无论多晚、无论刮风下雨妈妈总是在车站等我接我(说着眼睛里已经有泪珠在打转了)。
师:妈妈对你的爱在默默的等待中。
师:有一次,妈妈为了给我洗衣服,把她的手都洗破了……
生:妈妈一冬为我买了三件棉衣服,而自己只买了一件.生:在家里,妈妈不厌其烦地教我动手做事。
师:妈妈对你的爱就在于不停地培养你的良好习惯。
生:……
师:从孩子们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发现,母亲的爱不仅体现在语言中,行动中,更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师生共同总结:“恩重如山”“情深似海”
师:现在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你的母亲说,是吗?那我就代表你的母亲听听你的心声,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请你说一说吧。
三、总结全文。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不知要付出多少的爱,孩子们,让我们把对自己父母爱的回报体现在行动上吧。为父母做一件事,为父母操一份心,对父母说一句悄悄话,也可以把《游子吟》背给他们听。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也带着对孟郊母亲的尊敬之情齐读这篇课文。
板书:母亲的恩情
语言中恩重如山
行动中情深似海
点点滴滴中伟大而无私
母亲的恩情表达篇四
4月22日,在苏集镇中讲了《荷叶 母亲》一文,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洗礼。
在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这堂课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上课时,真没想到学生竟然大多数都能参与到其中,虽然不像安呈平老师和袁永波老师那样在课堂上做到轻松自如,但对我来说,却是接受新的理念以来比较成功的一堂课。
课后的研讨与反思中发现还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课文未读到位
我是用中午的第四节课,由于担心拖堂,会造成学生的急躁不安,影响课堂效果,于是把学生读书的时间缩短了。这一做法,我觉得违背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应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己悟,这不仅把读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发现能力。我在《再悟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中也提到:每个教师只有理解保证学生“多读”、“多自读”的深远意义,才能改革教学,还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却在上课时,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时间。所以,在读课文这个环节上,做得不够到位。
其二,课堂上有被遗忘的角落
在这堂课中,大部分学生能参与其中,可还有几个学生被课堂“抛弃”,我平时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可到现在也是没有很理想的结果,总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离队”。很多课堂都有这种现象,也包括一些公开课,老师总是忽略那些不愿参与学习的学生的存在,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老师平时就应该让全班学生参与,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人的存在。这一堂课我也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深感遗憾。
在以后的路途中,肯定还会有失误和不足,希望各位同仁能给予帮助和批评指正。
母亲的恩情表达篇五
今天教了第9课《母亲的恩情》,同学们很入情,朗读得很到位,我感觉他们已真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离下课还有7分钟的时候,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想一想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自认为我的朗读还行,情感渲染得不错。可当让他们说时,竟然没人想说,经过再三启发,终于有了三五只手。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
这种现象只能说明现在的孩子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已经麻木了,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联想到平时拿同事的孩子开玩笑,“谁对你最不好?”“妈妈。”答得非常快。“谁对你最好?”“一个都不好。”我想孩子们缺少的不是被爱,而是感受爱。
于是我对同学们提出一个要求:每天至少要对你的长辈说三次谢谢,还要记一记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不知道我的这个要求能不能让他们学会感受爱。
母亲的恩情表达篇六
我们心目中的太阳是谁?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是谁?是谁用乳汁哺育了我们?是母亲!
我有一个平凡的母亲,但她对我有着不平凡的爱。八年前,妈妈经过一场危险的手术,把我生下来,从那时起,她就不顾一切地照顾我,我想要什么她就给我买什么,想吃什么她就尽量满足我,她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养育成人,让我健康快乐、无忧无虑地成长。
现在,我八岁了,上小学二年级,妈妈为了我到外地打工挣钱,写到这里,我真想大喊一声:“妈妈,谢谢你!妈妈,我爱你!”。
她每次回来看我的时候,都会给我带礼物,有时,还会给我买一身新衣服,当妈妈要走的时候,都会说:“宝宝,你是最棒的!”。这让我想起了孟郊写的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的恩情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母亲的爱是伟大的,她养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
母亲是慈祥的,母亲是伟大的,母亲给我们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姥姥常教我的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母亲的恩情表达篇七
一导入古诗,初步感
2老师很羡慕你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妈妈,老师更为你们的妈妈感到欣慰,因为你们从小就铭记母亲对你的恩情!而孟郊同样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在他50岁时写了著名的诗篇《游子吟》。千百年来,多少游子吟诵这首诗时心灵震颤,热泪滚滚,他道出了每个游子的心声,哪位同学愿意为在座的同学和老师吟诵这首诗。
二出示古诗:指名朗读。
这首诗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它蕴涵着怎样的深意呢?让我们带着这首诗走进课文中去细细地品位,去感悟。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
2? (出示“忙着”)“忙着”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用忙着来说句话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母亲正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板书(夜深 缝补衣裳)
3? 结合词语“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忙着。从这句中同学们还体会到了什么呢?(母亲做了很长的时间了)(母亲做的相当认真和仔细)
4? 出示图片瞧,她就在这盏油灯下为儿子缝制衣服,请同学们看,她缝得怎么样?(母亲缝制非常仔细,针脚细密)
5? 民间有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妈妈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所以也给孩子的衣服缝上细密针脚。时间就在这一针针一线线中不知不觉的流逝,此刻夜已经很深很深了,瞧她前倾着身子,依然在为儿子缝补着衣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母亲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擦汗)谁愿意把母亲此刻的动作表演出来呢?(动作展示)
6? 看到这位母亲细密的针脚和她劳累的身影,你有什么话要说呢?
(生1:夜很深了,母亲还在缝衣,我觉得母亲很辛苦,疲劳!;我觉得母亲为了孩儿出门能穿上又好又暖的衣服而熬夜,她太疼爱自己的孩子;一针针一线线都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我读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
7? 这细密的针脚透着母亲深深的爱,谁能把这句话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8? 此刻妈妈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不知孩子出门是否顺利;我把针脚缝的密密的,你一定按时回来的;儿子啊,你能不能早点回来。……)
9? 是呀!此刻妈妈的心里是多么盼望儿子能早点回来呀!
10?? 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11? 谁能体会此刻孟郊妈妈的心,用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好吗?(试读、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天不知不觉就亮了,一晃眼就是第二天清早了,妈妈早早的起来送儿子上路了
2? 这一路她有太多太多的话要对儿子说,所以她送呀送,一直送到村口的路旁。同学们想一想:这一路母亲可能会说什么呢?(相机板书:清早临行送别)
3? 出示图片(村口送别),
5? 儿子转身就要离开了,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句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6? 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不舍和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7? 听了母亲的话,诗人是怎么做的呢?(不住的点头)。
8? 望着母亲头上新生的白发,为什么诗人的眼睛会湿润了呢?(母亲这么大年纪还在为自己操劳,把头发都染白了,作为儿子心里很感动)。
9? 此时此刻,诗人的心里想到了什么?他会说些什么来和母亲告别呢?
(母亲,你放心,儿子长大了,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母亲,我一定争取金榜题名,让你过个幸福的晚年;母亲,我不在你身边的日子你一定要保重身体……。)
10? 母子俩彼此挂念,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呀!这里,哪句话也特别能体现诗句意恐迟迟归的意思?(“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过渡: 虽然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也带着母亲殷殷期望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在晨曦中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自读第三小节。
母亲的恩情表达篇八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从小就会背这首诗,听老师讲,孟郊50岁做了官时把自己的妈妈接到自己身边;而写了这首有名的诗。
记得上了初中,我就到街上来读书(因为我上小学的时候我是到我的村子里读的)。一个礼拜才回一次家,我每次回到家,都要等到很晚才看到妈妈回来。每次看到妈妈显得更黑,更老了。妈妈每天早出晚归,每天总是辛辛苦苦的。
她每天都来不及整理自己的头发,那双手又粗又糙,总是洗不干净。我每次回家,总先要找一点事做。扫扫地、煮饭和到菜园摘一些菜,因为这总能让妈妈少辛苦一点吧。
过了两天,等我下午去学校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衣服干净了还多了两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小补丁,口袋里装好了一个月的饭费,我要去坐车了,妈妈就说:我送送你吧,我说:不用,我自己去就可以了,但是妈妈拒绝了,出了门,冷风吹在我脸上,一直凉到耳根,小路上出现了一大一小两行足印。
到了车站,妈妈停住:我不送了,自己会小心。我点点头,强忍即将流出的眼泪,转身走到车站,过了一会儿,我本能地回过头去,发现妈妈还站在路口,望着这里一动不动。我再也忍不住,眼泪夺眍而出。
妈妈不但给了我读书的条件,更是给了我刻苦学习的动力,每次一想起妈妈,学习上再大的困难我也能克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的恩情表达篇九
遛狗的地方有一大丛一大丛的夹竹桃,很高,也很茂盛,两周前开始冒花蕾,今天早上,看见有几朵花已经冒冒失失地开了,却发现很多夹竹桃的叶子开始发黄了,不是一棵两棵,而是所有的。细细地看上去,发黄的全是老叶子,而上面的靠着花的新叶全都闪闪发亮,闪着生命的光泽。
看着看着,突然心底里涌起一份感动,多么了不起的夹竹桃,为了新生的花儿,可能是营养的不够充足,只能舍弃一些叶儿,舍弃那些已经为她无怨无悔地贡献了大半辈子的老叶儿。
有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还不如一棵夹竹桃。盛夏的时候,每一个花蕾都盛开着,让母亲体会付出的快乐,而我们呢?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不能体会母亲的苦心,当我们已经是孩子的母亲的时候,却忘记了自己的母亲的付出,为了自己的小家只顾着拼搏。我们已经没有什么耐心来听听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我们甚至已经嫌弃自己的母亲已经老迈,嫌弃她的啰嗦,想想,我们这些长大的孩子真的不如一株夹竹桃,不如大自然中的一朵花。
知道季羡林为什么那么喜欢夹竹桃了。画一朵洁白的夹竹桃花,刻在心板上,提醒自己别忘了多回家看看年迈的母亲,别忘记母亲对自己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