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江南的冬景教案篇一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什么节气?
生:大雪。
师:对!那你们感觉到冬天很冷吗?
生:不冷!
师:是啊,我们地处江南,气候适宜。现代小说家、诗人郁达夫南迁杭州后,对江浙一带的山水极为赞赏,写下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江南的冬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说出景物及其特点
(让学生速读全文,找出重点词语。)
师:江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板书方法指引:抓重点词)
生:可爱、悠闲、迷人。
师:很好,我们就用“可爱、迷人”来概括。(板书)
师:为什么说是“可爱、迷人”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先请大家读1-4节,看作者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江南的冬天的“可爱”的。请大家看看,除了写江南的冬景,作者还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
(学生速读后回答)生1:还写了北国之冬。生2:还写了南国之冬。生3:还写了江南的晚秋。
师:很好。(板书以上内容)那写这些地方的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
生:这是比较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可爱。
师:很好。那具体一点讲,突出江南冬天的哪些特点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生1:温暖。生2:明朗的情调。生3:适宜。
师:很好。老师再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板书晴暖温和、明朗情调、冷暖适宜)。
师:让我们再读5-8节,看作者又用哪些画面来表现江南的冬景“迷人”的特点的?请各选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后面再加一个“图”。
(学生速读后回答)生1:江南山野图、冬郊散步图、冬雨农村图。生2:还有江南雪景图。
师:好,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没有!那行,老师觉得大家概括得很好。(板书江南山野图、冬雨农村图、江南雪景图)
师:这些画面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请从文中各找一个词语来回答。
生1:生气、悠闲。生2:江南雪景图是为了表现雪景的美丽。
师:(板书生气、悠闲、美丽)同学们找得很准。好,老师小结一下,以上环节,我们学会了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同时学会了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问题。
三、??????????? 抓关键句,探究作者情感
师:面对这么可爱、迷人的冬景,作者产生了一种什么愿望?请同学们齐读第10节回答。
(生齐读,齐答):想要散步。
师: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写到散步的呢?读读,画出关键句。(板书:析关键句)
生:第6节、第9节。(教师让学生读读关键句子)
师:作者渴望散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呢?
生借助阅读提示后回答: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挚爱江南的冬景的感情。
师:很好。(板书:挚爱)
师:下面老师小结一下。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热爱江南的感情,同时,文章还直抒胸臆,把两者结合了起来。(教师板书景语皆情语、直抒胸臆)
四、??????????? 精读赏析,品味诗情画意
师:著名画家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如果不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说明郁达夫的文章充满诗情画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本文的语言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我们还是先看看“画意”吧。
1、师生共赏“冬雨农村图”
师:你最喜欢哪幅画面?(学生各自说出自己喜欢的画面,教师引导大家欣赏“冬雨农村图”。先让学生齐读第7节,初步感受画意)
师:这幅画面的主体是“微雨”,画面上有哪些景物?请在文中画出。
生1:长桥、远阜、树林、白雨、乌蓬小船。
生2:还有酒客、红黄、月晕。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景物中含有哪些色彩?
生:白、黄、黑、绿、红。等等。
师:老师补充一下,还有垂暮、月晕所体现的颜色,以及淡墨的背景。
师:这幅画面能产生怎样的一种意境?
生:悠闲。
师:很对。那你们说这像一幅什么画呢?(提示从国画的角度思考)
生:(齐答)水墨画!
师:很对。水墨画是国画的一种,讲究写意,这正像语文中的白描,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景物的特征。(板书:白描)
1、? 学生欣赏“江南山野图”
师:通过刚才大家对第7节的赏析,我们感到了郁达夫散文浓浓的画意,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5节,评点赏析“江南山野图”。
生1:本段主要写了芦花、红叶、乌桕树、草色成了赭色。
生2:我补充一下,还有桕子。
生1:这段主要写了红、乌、白、赭、绿等颜色。整幅画面充满生气,我觉得这也是一幅水墨画。
师:很好。老师补充一下,表色彩的还有“青天碧落”一词,整幅画面充满春意,确实也是一幅写意画。但问题是,本段除了用白描的方法粗笔勾勒外,有没有细笔描绘呢?
生:(读文思考后回答)有。本段第3句就用了细笔描绘的方法,写了“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的情形,观察非常细致。
师:这位同学不简单。确实是的,本段用了细描与白描相结合的方法,行文与第7段又有所变化,色彩也很丰富,充满了画意。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板书:细描 画意)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画意)
2、? 品读 “江南雪景图”, 欣赏“诗情”
师:刚才我们共同欣赏了本文的“画意”,下面再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本文的“诗情”。请同学们齐读第8节,说说本段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生:引用了大量的诗句,不过我们都不太熟悉。(生笑)
师:是4句诗。你们发现了作者引用的诗句的内在规律了吗?请大家思考一下。
生1:我发现这4句诗写雪的程度不一样,分别是“欲雪”、“微雪”、“风雪”、“深雪”。
师:非常好,你钻研得很深。
生2:我发现这里的诗句写景有个时间顺序,从日暮到冬宵到更深人静到第二天早晨。
师:太棒了!看来同学们很善于发现。请同学们读读这些句子,然后思考一下,作者引用这些诗句写景有什么好处。可以先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生:本段最后一句很能说明问题,作者认为“更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师:对,这是作者的一个目的,这样写还有其他好处吗?如果大家觉得有点难,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生1:这样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江南冬景的迷人、美丽。
师:你讲得不错。你这是从内容上考虑。请大家再从写法上考虑一下,好吗?
生2:这样写能弥补作者抒情上的不足,比直接写景好。
师:不错,还有吗?老师提醒一下,上文两幅图都是正面写景,属于实写,那这一段呢?
生3:这一段是虚写,借诗句来抒情。
师:知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告诉你们,这样写能使整个文章行文上跌宕多姿,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板书:画意)
3、? 教师小结,归纳
师:这篇散文语言清新、纯朴,运用细描、白描的方法,融诗入景,充满诗情画意,确实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4、? 释疑解惑
师:同学们,郁达夫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学完本文后,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生1:第4节中的“和暖原极和暖”是什么意思?
师:你把它读成“和暖--原--极和暖”就懂了,意思是南国的冬天太暖和了点不令人喜欢。
生2:第5节引用雪莱的诗句有什么用?
师:你问得好,引用雪莱的诗句主要是为了突出江南冬景的春意,这样你懂了吗?
生3:文章第6段写到了在德国冬天散步的情形,这在本文中有什么用呢?
师:你问得真好,说明你很善于动脑筋。同学们,你们想想看,在德国冬天散步舒服吗?
生:(齐答)舒服!
师:那这对写江南冬景有什么好处呢?这是什么写法?
生:明白了,这是衬托的写法,衬托了在江南的冬天散步的悠闲、逍遥。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而且这属于正面烘托。好,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就先进行到这儿,如有疑问,我们课后再交流。
五、??????????? 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用本文学到的方法,把第8节的江南雪景图描绘出来。要求写本地的雪景,用到细描、白描的方法,带有诗情画意,100字左右。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各位同学,下课!)
附:板书设计
方法指引:
1、? 抓重点词????????????????????????? 晴暖温和???? 北国之冬
析关键句????????????????? 可爱??? 明朗情调???? 江南晚秋 比较
2、? 景语 情语???????????????????????? 冷暖适宜???? 南国之冬
直抒胸臆????? 江南的冬景
3、? 白描???? ???????郁达夫??????????? 江南山野图??? 生气
细描????????????????????? 迷人??? 冬雨农村图??? 悠闲?? 画意
4、? 实写????????????????????????????? 江南雪景图??? 美丽?? 诗情
虚写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精心,教学思路教为清晰,板书设计颇具匠心,上完之后,给人的感觉就是选材难,起点高,令人赏心悦目,感到一种诗意的美,文学的美,这都得宜于对教材的充分挖掘,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本课的亮点之一是注重方法的指导,在黑板的左边作了清晰的板书,让学生真正学到了一点东西。另外,本文对教学环节的处理也教为精心,采取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在面上处理了本文所写的主要景物及景物的特点后,重点带领学生欣赏了本文诗情画意的美点。本文在处理预设与生成上有亮点,如最后让学生提问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提问非常精彩;但也有不足,如教师课堂过于拘谨,急于完成预设的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显得不太流畅。在板书设计上也过于呆板,难以处理学生回答出来的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006-12-7
江南的冬景教案篇二
【学习目标】
1. 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 学习散文对比的结构特征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
3. 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学习重点】??? 学习散文对比的结构特征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
【作者介绍】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沉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郁达夫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积极抗日,在苏门答腊,被迫做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后被日本宪兵杀害,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基础过关】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煮茗? (??? )????? 蛰居???? (??? )???? 亘古(??? )????? 晕头转向(??? )
赭色? (??? )????? 绿林豪客 (??? )???? 正月(??? )????? 槎桠??? (??? )
剥花生(??? )????? 夹层???? (??? )???? 中间(??? )????? 湖沼??? (??? )
煊羊肉(??? )????? 曝背???? (??? )???? 闽粤(??? )????? 远阜??? (??? )
2.解释下列词语。
(1)蛰居:????????????????? (2)野人的篱落:????????????????? (3)丰腴:
(4)碧落:????????????????? (5)远阜:??????????????????????? (6)冬霖:
(7)直截了当:????????????? (8)恣意:
3.选词填空。(在正确的选项前划钩)
(1)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 的情调。(a、明媚 b、明净 c、明朗)
(2)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 ,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a、萧条 b、肃杀 c、凄凉)
(3)因为睛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 的机会自然也多。(a、逍遥 b、潇洒 c、悠然)
(4)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 异境。(a、居住 b、居家 c、蛰居)
(5)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 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a、记忆 b、铭刻 c、铭记)
【文本研习】
1. 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的冬天很好,阅读之后,你能够用哪些更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个“好”字?【讨论回答】
2. 为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讨论回答】
3.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讨论回答】
研读重点段落(5—9),深入思考讨论:
4. 文章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描写策略。读完这部分,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是实景?哪些地方写的是虚景?虚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讨论回答】
2. 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找出这些诗文名句并体会: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替换这些名句?如果替换以后,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讨论回答】
3. 这篇散文写景时做到了语言风格与景物特征的和谐,试作简要分析。【讨论回答】
【课堂检测】1.作者笔下的“江南’’主要指哪些地方?文中有具体的实例吗?
2.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多方面的比较。请在横线上用最概括的语言分别填写出比较的内容。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重要特征?
(1)北国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
北国冬天:
江南冬天:
(2)江南秋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
江南秋天:
江南冬天:
(3)北方夏夜与江南冬天的比较
北方夏夜:
江南冬天:
(4)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
闽粤冬天:
江南冬天:
(5)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
德国寒郊散步:
江南寒郊散步:
概括江南冬天的特征:
阅读文本中的语段,完成文后题目。(文段见课本p76-77两段)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3.第1段文字描绘出一幅微雨寒村图,作者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写出了江南的迷人冬景。
4.“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句话如何理解?
5.“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这一句中,以“味”来作“红黄”的量词,是不是用错了?说说你的看法。
6.这两段写江南的雨雪,并没有作过多的实景描绘,说说作者写法上的特点。
7.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三句名言的大意,然后按要求把这句话填在画线处。(注意:要从自己的角度说,否则算错)
(1)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2)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列宁
(3)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高尔基
在言和行的关系上,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 (不超过15个字)
8.给下面一则消息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本报北京12月10日电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近日告诉记者,目前各地出现的电荒将使我国的电源建设进一步加快。据测算,我国水电的技术可开发容量为4.93亿千瓦,经济可开发容量为3.95亿千瓦,而已建水电站装机容量仅为经济可开发容量的19.9%,未来20年将是我国水电开发的黄金期。未来几年,我国每年投资于电源建设的资金为1000亿至1200亿元,而通过企业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进行水电建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标题:
【小结、学习反思】
《江南的冬景》(教师用)
【基础过关】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略)
2.解释下列词语。
(1)蛰居:像动物冬眠一样隐居起来????? (2)野人的篱落:乡村的篱笆。
(3)丰腴:丰满。???????????????????? (4)碧落:天空。
(5)远阜: 远处的土山。?????????????? (6)冬霖:冬天久下不停的雨。
(7)直截了当:形容做事、说话不绕弯子。(8)恣意:放纵,不受拘束。
3.选词填空。(在正确的选项前划钩)
(1)c (2)b (3)a (4)c (5)b
【文本研习】
明确:
1. 晴暖温和 可爱 明朗的情调? 优美闲适? 和煦温润
2. 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3. 第1至4段,第6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突出了其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第7段,写了江南的微雨。第8段承接上文说到的雨,又写到了江南的雨雪。第9段写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将话题引到“散步”上来。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
《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五段,写江南,不能不写到江南的河港湖泊。
研读重点段落(5—9),深入思考讨论:
4. 第5段作者写到江南的植被(实写)。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第7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虚写)。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熟稔绘画的用色技巧,也能够较好把握情绪的节奏,因而写景时,他善于运用五颜六色状物写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浓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适宜的写意,绘出的,总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
第8段写到了江南的雪(虚写)。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避实就虚地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5. 不能,作者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诗歌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江南雪景推向一个新的意境,增强了散文的意趣,也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心境闲适。
6. 读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体会到,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课堂检测】
1.作者笔下的江南当是指长江以南、闽粤以北地区,以江浙一带为主。文中有这样一些具体语句:①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②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尊了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③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④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⑤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
2、(1)北国冬天最有劲;门外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屋内温暖如春,闲食与节期更让人怀恋;江南冬天温暖可爱,可以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 (2)江南秋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江南秋天是读书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江南冬天则有明朗的情调。 (3)北方夏夜和江南的冬天都有明朗的情调,大致可抵得过。 (4)闽粤的冬天过于和暖,以至像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不像冬天;江南的冬天有独特的冬天特征。 (5)德国南部地区四季变迁与江南差别不多,冬天均适合寒郊散步,那是一种享受清福的机会。 江南冬天的特征:晴和—润泽如春:清朗一一有明朗的情调;不肃杀,有生气;有画意,有迷人的美景。
3.悠闲
4.江南的冬天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到此境界,当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5.“红黄’’为暖色。是视觉印象,以“味’’移用来画出,更有感官相通的诗情画意。这种手法叫“通感”。
6这两段写江南冬天的雨雪,未作过多实景描绘,而是通过想象描画、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方法来表现,巧借想象和诗句的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意象丰富,带有很强的作者个体性情的印记。
7、重实际行动,不夸夸其谈。(或: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
8.我国水电建设进入黄金期(‘‘水电建设进入黄金期”也对)
江南的冬景教案篇三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刘海粟先生对郁达夫先生的游记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此言确实不谬,郁先生的游记散文历来脍炙人口,在其文学作品中成就极高。其主要代表作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以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江南的冬景》。(板书课题)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增强阅读思维的指向性,并且注意给思维设置梯度,使思考的范围越来越缩小,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具体。
问题如下:
1、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
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命名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去筛选相关信息,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经过师生讨论,明确如下:
曝背谈天图
午后郊游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一幅最精彩,并简要说明理由。经过讨论,尽管欣赏的理由各不相同,学生喜欢的画面却比较集中,具体有三幅,分别是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时要求学生针对每幅画面,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3、作者感受如何
4、运用何种手法
午后郊游图赏析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2、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
3、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4、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两例: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2、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寒村微雨图赏析
1、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2、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4、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本幅画面的结尾引用唐五代诗人李涉的诗《井栏砂宿遇夜可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如今世上半是君。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而绿林豪客也个个都是草莽英雄,杀人如麻。但是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极富诗意,就连性格彪悍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温文尔雅。深夜造访的“绿林豪客”与诗人谈论诗词,颇为风雅。朦胧悠远的意境、极其浓郁的诗意荡涤“绿林豪客”的心灵:原先的暴躁不安,如今已变成平淡冲和,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寒村微雨图迷人的魅力。
郁达夫先生在描绘本幅画面时,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借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雪景的意境。而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对诗句进行稀释还原。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笔者对学生的想象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巧引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尚未抒发之情愫,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赏析:
1、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2、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对比强烈。
3、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所用手法:写意传神,表现精髓。
指导学生阅读第9、10节,让学生找出写旱冬景色以及郁达夫先生内心感受的语句,引导学生去想象郁先生在高爽的晴空下,在洋溢的日光中去湖上散步的情境,要求学生既要写出湖上的美丽风光,又要写出郁先生湖边散步的种种情态,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